Winnie Lin
食物並非疾病罪魁禍首
已更新:2022年4月16日
古人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自宋朝《太平御覽》,意指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而災禍是因為言語不當招來的。成了警世格言。身為倡導整全飲食的營養師,對前半句「病從口入」,我還有話要說,希望不至於招來災禍。
何為食物
以現代的大環境來說,我不認為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兇。 反觀,民眾缺乏對食物的認知,誤會了各大公家機關、健康權威建議的飲食指南。既然有待加強理解何為食物,可由其定義上出發。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食物」是營養物質(nutritious substances),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組成,以維持生物的生長和重要的生理過程[1],來源天然,通常是植物、動物、菌類。有鑑於哺乳動物生理架構的複雜,這可不是單一活性成分(指具有醫療效用或生理活性)能獨當一面完成的工作。
我們對味覺的喜好、選擇吃或不吃的食物、食材的準備、烹飪手法、進食份量以及頻率、與我們共享食物的對象等等皆是構成飲食習慣的因素。經過加工[2]過後,食物可以成為具商業價值的「食品」,兩者不盡相同,不要以為吃的都是食物。
食物的好惡
在流行病學中,可以通過飲食預防35%的癌症,而通過不吸煙相對的可以預防30%的癌症。在此需要帶出的訊息是食物沒有引起生理疾病的問題。試圖解釋疾病源由,不應該從我們吃的食物入手。 罪魁禍首會是(一)食品這種「食物類比物」(類似食物的物質,包括各類保健食品)或(二)缺乏均衡飲食(可導致營養失衡甚至營養不良[3])。
由此可推,沒有靈丹妙藥能治百病。換句話說,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能根除疾病的神奇食品並不存在。因為, 食物不是問題所在。飲食不慎,當代的解讀為誤以食品當食物這種「飲食習慣」更為貼切。
那麼, 吃什麼能支援我們的健康呢?這是一個自然(基因)與養育(營養)的問題 (nature vs nurture)。以病理學來說明之,病症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顯現到臨床癥狀中。 瞭解病理和營養的關係對疾病管理有好處,但對疾病治療無用武之地。
吃什麼不如怎麼吃
因為極其低的癌症發病率,同樣提倡整全飲食的學者透過大型研究發現中國農村的膳食脂肪與動物蛋白的關連性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四,農民攝取到的脂肪大部分來自動物源,人們沒有去除或添加脂肪到食物中(如食品加工)的選擇性,也沒有吃到食品的機會。
重疊農民的飲食習慣與目前由科學支持的維持健康微生態的飲食建議能得到一下摘要:

生命能量是有週期的,能源自然的流向開放的空間,能被轉換,不能被消滅,這是種定律。通過飲食習慣得來的能量及營養素亦然。來不及被轉化的,或許會擴大空間(如脂肪積聚於內藏外圍、皮下),或許最終在禁閉的空間爆發開來(如脂肪積聚於血管、內藏),繼續能量的流動。
食物就是生命 - 並不意味著更多的「食物」, 等同更多的生命力。試想想,將鎚子砸在腳趾上會導致腳趾疼痛,以消除疼痛,就像停止錘擊腳趾一樣簡單。吃不好(錘擊)導致疾病(腳趾疼痛),然後簡單地去除吃不好這情況,以「治癒」疾病。
吃食物而非食品
最後,我們當然可以繼續選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過現代醫學減少主義(reductionist)的視角,以減少病徵對患者的不適為前提,參照飲食指南中針對個別營養素相對應的疾病病徵,增加或減少攝取量。
抑或者,正視何謂吃食物而非食品,,非將個別營養素看作是一個個孤立、不相干的研究領域,而是一種全面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最有影響力的決定因素。斬草除根,根治疾病的起源。
選擇權在你我手中。
注解:
[1] 生長發育、更新、修補細胞、調節機能、能量來源。
[2] 加工有輕重之分:輕則去皮切件,重則加上食物添加劑增加風味延長存放。
[3] 營養失衡(nutrient deficiency)指缺乏某營養素;營養不良(malnutrition) 指 營養攝取不足、過剩、或比例失調。
[4] 指可以調節有利於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物群。
[5] 指可以調節不利於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物群。